明代玉器继承了宋代和元代的艺术/工艺特点,造型粗犷,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,胎体较厚,镂雕用法广泛,平面雕两层花,俗称"花上压花"。装饰线条刚劲利落,棱角分明,不拘小节。
直径6.9-7.1、器高1.5、玉面径4.7-5.4厘米
云南省昆明市荷叶山出土,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
左:长10.4、宽2.1、厚1.9厘米
右:长6.2、宽5、厚2厘米
云南省昆明市荷叶山出土,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
2件。黄色。半透明,均浮雕蟠螭于剑璏表面。
▲明代 玉剑格(上图)
长6.2、宽1.3-1.9、高1.6厘米
云南省昆明市荷叶山出土,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
青绿色,半透明,剑格表面浮雕蟠螭纹,背面浅浮雕如意云头纹。
▲明代 蟠螭纹玉佩(上图)
高4.8、宽3.1、厚0.45厘米
云南省昆明市荷叶山出土,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
青色,半透明,透雕蟠螭缠环。
▲明代 水晶珠、玛瑙珠、玉珠(上图)
水晶珠直径1.8厘米
玛瑙珠直径1厘米
玉珠直径1.8厘米
云南省曲靖市八塔台火葬墓出土,现藏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
8件。水晶珠和红色玛瑙珠均呈球形,有一圆穿,玉珠乳白色,有蜡脂光泽,扁圆形。
▲明代 玉肛门塞(上图)
长3.4、宽1.5厘米
福建省建瓯市水南出土,现藏于福建博物院青绿色,质细腻致密,上有黄褐色沁斑,微透明,圆锥体,上窄下宽,通体打磨光滑。
▲明代 玉踏(上图)
长7.5、宽3厘米
福建省建瓯市水南出土,现藏于福建博物院
1对。白色玉,泛青,质较细腻,半透明,器身略呈斧形,扁薄体,上宽下窄,底面平整,表面微有隆起,通体磨光,素面。
▲明代 玉眼罩(上图)
长3.9、宽2.6厘米
福建省建瓯市水南出土,现藏于福建博物院
1对。白色,泛出淡淡的黄色,质细腻莹润,半透明,扁平椭圆形,一面平整,一面微隆起,光素无纹。
▲明代 玉耳塞(上图)
长2.4、宽1厘米
福建省建瓯市水南出土,现藏于福建博物院
1对。淡青色,质地细腻温润,半透明,略呈圆锥体,小而精致,上窄下宽。通体磨光,素面。
▲明代 玉鼻塞(上图)
长2.2、宽1、高2厘米
福建省建瓯市水南出土,现藏于福建博物院
淡青色,质细腻,半透明,马鞍形,素面,双柱用于堵塞鼻孔。
▲明代 玉握(上图)
长7.1、宽1.3厘米
福建省建瓯市水南出土,现藏于福建博物院
1对。淡青玉。质细密,硬度高,素面,橄榄形,中间圆两端尖,通体磨制,抛光好
▲明代 六瓣形玉片 (上图)
长2.3、宽2.3厘米
福建省龙岩市出土,现藏于福建博物院
1对。淡青色玉,玉质晶莹剔透,六瓣花形,中穿一孔,底面内凹,浮雕瓣面。可能钉附于某种器物上。
▲明代 菊花形玉片(上图)
长2.6、宽2.6厘米
福建省龙岩市出土,现藏于福建博物院
1对。淡青色玉。菊花形12瓣。中有穿孔,底面内凹,瓣面浮雕隆起。
▲明代 菱花形玉片饰(上图)
长2.8、宽2.8厘米
福建省龙岩市出土,现藏于福建博物院
3件。白色泛青,质较细腻,五角菱花形,器身扁平,蒲体。镂空雕刻,中穿一孔,每朵菱花近似如意云,可能钉附于某种器物上。
▲明代 玉璧(上图)
直径5.6、孔径1.2、厚0.5厘米
福建省南平市出土,现藏于福建博物院
淡青色玉,质较细腻,半透明,双面纹饰,一面如意云纹,布局较疏朗,另一面为蒲纹。抛光较好。
▲明代 蝶形玉片 (上图)
长3.7、宽2.6、厚0.2厘米
福建省龙岩市出土,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淡青色玉,半透明,青色中泛有白色絮状物质,蝴蝶形,器身扁平,一面微隆弧,中穿两孔,蝶身上端对穿二个小圆孔,背面光素无纹,抛光好,以跎具修缘,呈刃边现象。
▲明代 钱形玉饰 (上图)
直径8.6、孔径2×1.7、厚1.3厘米
福建省建瓯市水南出土,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淡青色玉,质较细腻致密,微透明,铜钱形状,两面纹饰相同,沿璧面边缘阴刻一圆圈,肉面阴刻四条对称弧线,线条粗放,厚缘有红褐色沁,边缘未打磨,可看到跎具加工的痕迹。
明代 玉簪长13.5厘米(上图)
福建省龙岩市出土,现藏于福建博物院青白色,质地细腻温润纯净,圆柱形,背部切割为弧平面,两侧有棱角,顶部雕刻一象形虎头,虎颈呈内弧状与柱体吻接,尾部收成圆锥状,通体琢磨,抛光圆滑,制作规整精巧。
▲明代 玉戒指(上图)
直径2.1、孔径1.7、厚0.5厘米
福建省龙岩市出土,现藏于福建博物院1对。浅湖蓝色,玉质细腻莹润,半透明,戒面浮雕一只蝴蝶造型。
▲明代 玉带钩(上图)
长8.1、宽1.7、高2厘米
福建省宁德市金涵水库工地出土,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淡青色,半透明,局部有红褐色土沁,钩头呈龙首造型,钩背圆雕螭龙纹,螭龙四足着地,龙首与钩首相呼应,双卷尾,抛光精细。
▲明代 蝶形玉佩(上图)
长5、宽2.4、厚0.4厘米
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大道中员村岗顶出土,现藏于广州市考古研究所青白玉,黄色半透明,椭圆形,下半部镂空如环形,上半部正面雕琢一只蝴蝶,双眼镂孔,双翅及腹部等纹以阴线刻划,顶端系丝带。
▲明代早期 嵌玉金帽顶玉饰(上图)
高6.3,宽6.6厘米
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,现藏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色,椭圆体玉饰镶嵌在金冠顶顶部,其上透雕有一穿行在云中之龙。
▲明代早期 嵌玉金簪(上图)
簪长16,头宽6.8厘米
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,现藏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色,椭圆形白玉镶嵌在金簪头内,透雕出香瓜,香瓜顶及两侧有花叶。
▲明代早期 嵌玉金簪(上图)
簪长15.8,头宽6.6厘米
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,现藏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色。扁形白玉镶嵌在金簪头内,透雕立鸟,牡丹花。
▲明代早期 玉带钩(上图)
长12.2,中宽3.3,厚1.1厘米
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,现藏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色,有褐色沁,为腰带之钩,圆雕一飞鹅,一鹘展翅作啄鹅状。
▲明代早期 玉带长方形玉銙(上图)
长7厘米左右,宽5,厚0.7厘米
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,现藏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色,有浸蚀。由20节玉銙和2件铜带扣组成,玉銙背面有钻孔,表面光素。
▲明代早期 玉童子(上图)
高5.3,宽3,厚2.7厘米
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,现藏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色。圆雕童子执荷梗之状。
▲明代早期 鸳鸯形玉佩(上图)
高7,宽6.3,厚0.3-1.3厘米
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,现藏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色。佩形为一对鸳鸯作戏水状,下部为荷叶形。顶有钻一孔。
▲明代早期 牡丹花形玉佩(上图)
直径5.5,高4.5,厚1.4厘米
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,现藏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色。佩形为一圆雕的牡丹花形,其上阴刻花的茎纹。
▲明代早期 玉圭(上图)
高15.8,宽4.8,厚0.8厘米
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,现藏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色,长条形,顶为三角形,双面各饰无排谷纹。
▲明代早期 玉圭(上图)
长25.7,宽6.6,厚1.1厘米
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,现藏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
青色,有沁色,长条形,顶为三角形,素面。
▲明代 蝉形玉佩(上图)
长6.1、宽2.4、厚1.7厘米
江西省新建县石贺乡东港村明墓出土,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
青白玉,有红褐斑。方额,阳文圆眼,阴刻“米”形嘴,双翼微张,腹部有12道弧形阴线刻。鼻上有一穿用于系挂。
▲明代 绿松石菱角形佩 (上图)
高1.1、宽1.5、厚0.6厘米
江西省南城县红湖公社外源村北明益端王朱祐槟墓出土,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
绿色。作菱角形,两角上弯。一面圆凸,另面平,中间一上下穿孔。
▲明代 玉珠串饰(上图)
通长90、直径0.6-0.9厘米
江西省南昌市第四交通路基建工地明宁康王女菊谭郡主墓出土,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
玉质粗糙,颜色较杂,由白到青到黑。共270颗,组成3串。为不规则的圆柱体状,两端稍平,对钻一孔。
▲明代 玉珠 (上图)
大珠直径1.7、小珠直径1.4厘米
江西省南城县朱良乡明墓出土,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
大珠2颗,黑色;小珠2颗,青白玉,有褐斑,玉质差,含有许多黑斑杂质。不规整,对钻一孔。
▲明代 龙纽玉印(上图)
通高6.7、印面边长12.2、厚2.7厘米
江西省贵溪县上清镇采集,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
黄白色。印面为正方形,阳文篆刻“阳平治都功印”,宽边细文,结构严紧。印纽为圆雕龙,半蹲卧状,方额,锯齿眉,分叉角,头发后飘翻卷。
▲明代 螭虎纽玉印(上图)
通高5.7、印面长12.3、厚1.9厘米
江西省贵溪县上清镇采集,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
青白玉。印面为方形,阳纹篆书“阳平治都功印”,宽边细文,结构严紧,疏密得当。浮雕螭虎纽。
▲明代 长方纽玉印(上图)
通高4.8、印面长5.4、宽5.2厘米
江西省贵溪县上清镇采集,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
白玉,泛黄白色。印面叠篆“阳平治都功印”。文字笔画粗细不一,剔地深浅不一,长方形印纽,边棱抹角,纽面阴刻篆文“上”。
▲明代 螭龙纽玉印(上图)
通高4.3、印面长5.1、宽4.9厘米
江西省贵溪县上清镇天师府采集,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
青色,绺裂处有褐斑。印面为五道白文符咒。圆雕螭龙纽,身躯盘曲,方脸,阔嘴、蒜头鼻、蛇尾。
▲明代 玉牌(上图)
高5、宽3.5厘米
江西省南城县洪门公社长塘村明益庄王朱厚烨元妃王氏墓出土,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
青白玉、有褐斑。略如倒置的盾形,中琢佛像一尊,结跏趺坐于莲瓣上,头戴花冠,双手合于胸前,披帔飘拂,佛像两旁及头顶镂雕火焰纹背光。背面呈弧形,中厚边薄。
▲明代 玉觿 (上图)
长10.7、宽1.5、厚0.6厘米
江西省南昌市安乐乡蒋巷村明墓出土,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
灰褐色,有褐斑。呈长条形片状,龙形。张口含珠,上嘴唇长且厚,高鼻、圆眼、长眉、双角、素身、尖尾,口含之珠有一小穿孔。
▲明代 玉剑璏 (上图)
长4.3、宽2.2、厚1.1厘米
江西省新建县招贤乡国村明墓出土,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
青玉,有大片黑斑。长方形,背部有长方形銎。璏面有四凸弦纹,弦纹之间为凹弧形,棱角处圆滑。
▲明代 玉牌(上图)
长7.5、宽7.5、厚0.4厘米
江西省南昌县明墓出土,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
青灰色,有褐斑。菱花形,双层透雕云龙戏珠纹,龙发向后上飘,龙颈细削,扉棱形背脊,三爪,蛇尾。主体纹饰高出边框,背面平塌下凹。
▲明代 玉环(上图)
直径5.3厘米
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京山学校基建工地出土,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
青玉,玉质温润,绺裂处有黄褐斑。环两边棱面大小不对称,环纵截面为八面形,棱、面圆滑婉转。
▲明代 荷叶形玉佩(上图)
长4.5、宽3.4厘米
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京山学校基建工地出土,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
青白色。面作卷荷叶形,下挖成凹形,阴刻叶脉纹,反面底端平,叶中心有两小孔,工整平滑。
▲明代 玉鸟饰长4.7、宽1、厚0.3厘米(上图)
江西省南昌市乐化乡风岭村明墓出土,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青白玉。作一鸟立于花枝上,鸟为两面刻,短啄、圆眼。数刀阴刻线交错以示翅膀,长尾,花枝端有磨榫,鸟嘴有一小穿。
本文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推荐阅读:
挖菜窖挖出的明代玉杯,牵出一段离奇姻缘(附视频)
一位日本女藏家,用中国文物撑起了她私人博物馆的半壁江山!
中国的8000件文物救活了一座荒凉的美国小城!
8代周天子王陵,国宝文物被外国人盗掘一空,看完心在滴血!
寸土寸金的古墓——庞大家产无人继承,只能将其带入墓中
那些顶级藏家的古玉最终都去哪了?
大云山汉墓出土文物——还原一个极度奢华的王的生活
玉得五色沁,胜过十万金
清宫后妃的极致奢华
捡漏——有“眼”也要有“胆”
匠心独具琢美玉 千秋万世不停休
玉藏镰仓 悠古砡璜
65件清宫旧藏古玉带你感受灵性之美
美国沉船上打捞出的宝藏,重达21吨黄金重见天日!
考古故事:揭秘百年前红山文化离奇发现史
你不可错过的25件上古之玉
封藏法门寺地下千余年,一套世界惟一珍宝重见天日!
去台北故宫,这些玉器珍品千万不要错过!
百年前外国人影像记录中的清朝皇帝
四个盗墓贼的离奇死亡引出了一座千年古墓!(附视频)
故宫藏宝录,天下奇珍尽在此!
一座150吨重的中国古墓竟被搬到外国博物馆,真是令人称奇!
震惊世界的南越王墓是如何重见天日的?
看看古代的吃货们有多雅致
明代茶艺界大咖和他们的壶!
看看这些文房器物,那叫一个雅!
以图为据,古玉之美摄人心魄!
古玉沁色纷繁,如何才能“慧眼识珠”?
一簪一花理云鬓 三生三世情意浓
清朝珠宝就这么潮了,让我情何以堪?
千古“饰”变
玉得五色沁,胜过十万金
汉代玉器赏析
哪些人,才是真正的古玩鉴定家?
皇家奢靡——故宫御用金银器赏析
仗剑天涯玉作伴——古代玉具剑赏析
破茧成蝶——玉韘演变之路
一灯照破千年暗——古代烛台之美
高清大图下的古玉纹饰——每一眼尽是沉醉
微距下的高古玉
青丝渐绾玉搔头,簪就三千繁华梦——明代发簪赏析
马未都:私人藏品全部捐出,一件也不留给儿子!
中国绝美配饰 ——点翠
郭沫若力主挖掘定陵,制造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灾难
楚玉作证 带你回眸先秦璀璨文明
各大知名博物馆藏精品欣赏(80张精美图片)
温婉之美和切身之痛——流失的国宝
案头青松绕,掌中美扇摇---精品扇面与盆景赏析
中华之殇——美国史密森机构收藏的中国国宝
从巴黎芳登广场穿越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法国古董珠宝
浴火重光——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
史海寻珍---从紫禁城到海上丝绸之路
曾侯乙墓出土玉器合集——感受战国时期的辉煌
东陵大盗秘密档案 : 80多年前,孙殿英盗清东陵全过程揭秘!
未解之谜:3700多尊古泥塑藏身陕西水陆庵450余年,表情无一雷同
揭秘收藏大咖马未都的十件顶级私藏,件件都是无价之宝!
民国最精致女子:此后再无大家闺秀
57岁北漂,67岁买房,83岁当爹,从木匠到巨匠,解读齐白石的时代
阅不尽春秋风韵 赏不完高古美玉
▼欢迎关注[饰迦]微信公众号:shjia2017
▼推荐[古玉鉴赏]微信公众号:guyuwanjia